本文目录:
母乳引起的黄疸怎么治疗
最佳答案:
继续母乳喂养
- 少量多次喂养:增加每天喂养的频率,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乳汁,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 监测胆红素水平:定期检测宝宝的胆红素值,若在正常范围内,则无需特殊处理。
暂停母乳喂养
- 短期暂停:当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值(如15mg/dl),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用配方奶,黄疸会明显减轻。
- 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下降后,可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再次出现,但程度较轻。
光疗
- 蓝光治疗:当胆红素水平过高(如超过20mg/dl),可采用光疗,将宝宝置于蓝光下,促进胆红素转化,便于排出体外。
药物治疗
- 酶诱导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其他护理
- 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宝宝腹部,促进肠蠕动,帮助胆红素排出。
- 多晒太阳:在适宜的时间段,让宝宝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
母乳性黄疸通常预后良好,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黄胆是因为母乳引起的因该怎么办 宝宝知道
因为母乳引起的黄疸的话,应该就是母乳性黄疸了。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
你不要太担忧,停止哺乳几天观察一下是不是减轻了,注意饮食清淡,配合医生治疗就好了。
预防的方法就是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母乳性黄疸怎么治疗
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 上一篇: 乌龟眼睛长白膜怎么治疗
- 下一篇: 婴儿感冒型肠炎怎么治疗(感冒型胃肠炎怎么治疗)